矢狀顱縫早閉, 又稱船型頭
矢狀顱縫早閉, 在西方的發生率大約是1/2000-5000, 台灣的發生率遠比西方的發生率少, 但是矢狀顱縫早閉仍然是最常見的一種顱縫早閉. 矢狀顱縫早閉側面會看起來像是“船”一樣, 所以通常稱為船型頭, 前後徑會非常的長, 兩側反而比較窄, 額頭看起來會很強壯的感覺, 額頭比較高, 後腦比較垂, 以男孩較為常見.
矢狀顱縫早閉如何診斷?
通常需要有經驗的小兒顱顏外科醫師或是小兒神經外科醫師做臨床診斷, 如果有懷疑而且有計畫性進行手術, 會進行電腦斷層做確認. 電腦斷層會發現矢狀顱縫已閉合. 就頭圍來說, 寶寶的頭圍通常會大於正常值的最高標準, 遠超過頭圍生長曲線. 有以下幾個特徵可以作為判斷, 但並非每個矢狀顱縫早閉都很明顯.
正面: 額頭會較窄而且凸
頭頂照:前後徑較長, 所以叫船型頭
側面照: 一般來說, 正常人頭頂最高點會在後面, 但是矢狀顱縫早閉會在前面. 這一點是最明顯的特徵.
矢狀顱縫早閉如何診斷?
通常需要有經驗的小兒顱顏外科醫師或是小兒神經外科醫師做臨床診斷, 如果有懷疑而且有計畫性進行手術, 會進行電腦斷層做確認. 電腦斷層會發現矢狀顱縫已閉合. 就頭圍來說, 寶寶的頭圍通常會大於正常值的最高標準, 遠超過頭圍生長曲線. 有以下幾個特徵可以作為判斷, 但並非每個矢狀顱縫早閉都很明顯.
正面: 額頭會較窄而且凸
頭頂照:前後徑較長, 所以叫船型頭
側面照: 一般來說, 正常人頭頂最高點會在後面, 但是矢狀顱縫早閉會在前面. 這一點是最明顯的特徵.
矢狀顱縫早閉會有什麼功能上的問題嗎?
顱縫早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腦壓上升, 在矢狀縫合的寶寶身上可能有0-18%的機會.
有什麼原因會造成矢狀顱縫早閉?
有2-8%的病因是遺傳, 大多是原因不明. 但是姿勢性的頭型異常也可能會看起來像是船型頭, 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像是維他命D的缺少. 有時候水腦的寶寶也有可能會造成顱縫早閉.
我的寶寶需要開刀嗎?
船型頭的小朋友是否要開刀還是需要由家長來決定. 一般來說除非是腦壓上升必須要手術以外, 其他就是外觀的考量. 有外國研究顯示一歲以前進行手術的小孩, 將來的智力表現會比一歲以後進行手術的小孩要好, 雖然這並不是世界上所有小兒顱顏外科醫師都遵循的準則, 但可供家長作為是否要進行手術的參考. 而且必須留意的是, 越小開刀風險較小, 越大開刀所造成的手術併發症較多.
手術時機為何?
船型頭的正規手術約在一歲左右進行, 傳統上需要做到全顱骨的整形手術. 因為船型頭的異常從額頭到後腦, 所以必須一次性全顱骨整建. 不過就因為手術時間比較長也較困難, 近幾年來發展出使用內視鏡顱縫切除術, 將矢狀顱縫移除, 術後佩戴塑形頭盔. 然而手術黃金時機約在寶寶2-3個月的時候, 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決定, 手術結果也因人而異. 不過大部分的父母對於能夠進行小手術而達到的結果, 滿意度是相當的高.
手術方式為何?
1. 內視鏡顱縫切除術
手術通常在寶寶2-4個月的時候進行, 手術傷口在前囟門以及後囟門的處各約3公分的傷口, 在內視鏡的輔助之下將矢狀顱縫移除. 術後觀察幾日即可出院. 手術後需配戴塑形頭盔至一歲, 塑形頭盔根據嬰兒頭骨的生長可能需換3-4個.
2. 全顱骨塑型手術
手術通常在10-12個月進行, 全顱骨塑形從前額骨到後枕部皆需在小兒神經外科的協助下進行. 手術固定骨板可選擇可吸收骨板(需自費使用), . 如果是採用不可吸收骨板(健保給付), 則須在術後六個月將骨板移除. 術後需住進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觀察, 再轉入一般病房, 通常在一星期左右可以出院.
顱縫早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腦壓上升, 在矢狀縫合的寶寶身上可能有0-18%的機會.
有什麼原因會造成矢狀顱縫早閉?
有2-8%的病因是遺傳, 大多是原因不明. 但是姿勢性的頭型異常也可能會看起來像是船型頭, 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像是維他命D的缺少. 有時候水腦的寶寶也有可能會造成顱縫早閉.
我的寶寶需要開刀嗎?
船型頭的小朋友是否要開刀還是需要由家長來決定. 一般來說除非是腦壓上升必須要手術以外, 其他就是外觀的考量. 有外國研究顯示一歲以前進行手術的小孩, 將來的智力表現會比一歲以後進行手術的小孩要好, 雖然這並不是世界上所有小兒顱顏外科醫師都遵循的準則, 但可供家長作為是否要進行手術的參考. 而且必須留意的是, 越小開刀風險較小, 越大開刀所造成的手術併發症較多.
手術時機為何?
船型頭的正規手術約在一歲左右進行, 傳統上需要做到全顱骨的整形手術. 因為船型頭的異常從額頭到後腦, 所以必須一次性全顱骨整建. 不過就因為手術時間比較長也較困難, 近幾年來發展出使用內視鏡顱縫切除術, 將矢狀顱縫移除, 術後佩戴塑形頭盔. 然而手術黃金時機約在寶寶2-3個月的時候, 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決定, 手術結果也因人而異. 不過大部分的父母對於能夠進行小手術而達到的結果, 滿意度是相當的高.
手術方式為何?
1. 內視鏡顱縫切除術
手術通常在寶寶2-4個月的時候進行, 手術傷口在前囟門以及後囟門的處各約3公分的傷口, 在內視鏡的輔助之下將矢狀顱縫移除. 術後觀察幾日即可出院. 手術後需配戴塑形頭盔至一歲, 塑形頭盔根據嬰兒頭骨的生長可能需換3-4個.
2. 全顱骨塑型手術
手術通常在10-12個月進行, 全顱骨塑形從前額骨到後枕部皆需在小兒神經外科的協助下進行. 手術固定骨板可選擇可吸收骨板(需自費使用), . 如果是採用不可吸收骨板(健保給付), 則須在術後六個月將骨板移除. 術後需住進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觀察, 再轉入一般病房, 通常在一星期左右可以出院.
全顱骨塑形手術的標準頭型目前我們引進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依據130位11個月正常頭型的嬰兒做出的標準頭骨模型, 可用做術前計劃以及術中手術的指引, 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 一般來說因為病童來就醫時間都較晚, 無法採用內視鏡顱縫切除手術, 只能採用全顱骨塑形手術. 雖然全顱骨塑形手術較為複雜, 我們採用客製化的標準頭骨模型(使用11個月的標準頭型再進行客製化過程, 請參閱部落格的案例分享)可優化手術進行.
2018/8/28 記者會相關案例報導
矢狀顱縫早閉手術設計及過程 (感謝 神經外科擴增實境研究師 詹淳勝 工程師)
矢狀顱縫早閉 案例分享
家屬分享「內視鏡顱縫切除手術」
家屬分享「全顱骨塑形手術」治療經驗
(內文非常詳細,包括整個診斷, 治療流程, 以及住院每一天的過程, 感謝家屬分享)
家屬分享「後顱骨塑型手術」治療經驗
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 手術範圍主要在中後顱部, 治療理念來自於美國Dallas Medical City Hospital 顱顏大師Dr. Fearon的治療理念「前額會因為後顱部的擴大而慢慢的變化形狀, 減少前額的手術不僅增加手術安全性, 同時不會造成將來因為前額動過手術, 而有形狀不規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