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生病已經整整兩年了, 因為這是很罕見的疾病(五十萬分之一), 想說來記錄一下, 也許會有跟我孩子同樣狀況的孩子家長, 會想要知道到底可以治療的如何. 其實我在之前就已經閱讀過很多相關的文獻, 包括這個疾病的預後以及治療過程. 因為這個疾病相當少, 在國外也很難做大型的研究, 所以基本上的療程絕對是要用傳統的類固醇口服藥物. 而且在最初的時候就要用大劑量, 讓疾病控制, 把肝指數下降. 我孩子發現的原因是因為有半年都沒有長高. 我在家裡有貼一張身高尺, 每一段時間就會幫孩子測量, 我記得最後一次測量是四月, 暑假的時候再測卻完全沒有長高. 那時候婆婆都說我孩子吃的太少才會這樣, 當醫生的我當然不會認為是這個原因. 那年九月我去看了兒童內分泌科的醫師, 醫師說骨齡正常, 可以再追蹤. 但是又過了兩個月, 還是沒有長高. 我覺得非常的奇怪, 他已經半年沒有長高了, 所以又去看了一次兒童內分泌醫師. 醫師說這不正常, 當天就抽了很多血, 算是普查有什麼問題. 因為我是院內的醫師, 所以兒童內分泌醫師在過了幾天抽血報告出來後, 就告訴我他的肝指數破千(肝指數正常是要40以下) . 於是知道當天, 我就帶我孩子去急診等床, 等了一天一夜, 緊急住院檢查了. 剛好我高中好友是成人肝膽腸胃科教授, 他推薦兒童肝膽腸胃科的賴醫師. 兒童肝指數高有一些原因, 當初也有懷疑是否是COVID疫苗造成的, 但其實真的沒辦法知道. 最後住院做了各式各樣的檢查, 確診為兒童自體免疫性肝炎. 當家長的當然最擔心的就是這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 多久可以治癒?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雖然因為疾病很罕見所以文獻不多, 基本上我把有關的研究都讀過了, 包括用藥的劑量我都查過了. 兒童自體免疫性肝炎很多在發現時已經長期營養不良, 因為肝臟是關於蛋白質吸收的, 所以很多會長不高. 有部分的患童是因為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的. 大劑量類固醇是剛開始的治療, 然後慢慢遞減. 之後必須要維持傳統類固醇的使用, 有些文章是使用副作用較小的類固醇, 但是最後的結果比較差. 於是我們經歷過使用大劑量類固醇的嚴重副作用, 對我們來說, 最嚴重的副作用是情緒障礙, 當然, 月亮臉, 水牛肩這些都一定會發生. 這些容貌上的變化, 雖然事先已經先跟孩子說了, 但是總覺得他現在無時無刻帶者口罩, 可能是當初副作用造成的「容貌焦慮」. 於是, 每個月回診抽血看肝指數, 調整類固醇劑量. 前面很快速地肝指數就下降了, 但是到100-200的時候就停滯了. 所以後來又加上免疫抑制劑ADA, 最後慢慢地回復正常. 文獻上說半年可以回復正常的指數, 但也可能是最早我們並沒有使用到最大劑量, 所以拖的很久. 大概一年才真正地回到正常. 治療了一年多左右, 在今年二月開始停藥(類固醇). 但是五月又復發了. 考量到副作用, 五月開始使用的是副作用比較小, 腸道吸收的Budesonide. 這個藥的使用其實並不算標準治療, 而且藥丸不能切片, 台灣也只有一種劑量, 所以體重沒到, 年紀太小的孩子是沒辦法使用的. 一顆藥是100元. 有時候想起來還好我們沒有離開醫院, 孩子都有員工優惠, 不然其實花費挺高的. 這半年內的肝指數還算是穩定, budesonide也漸漸減量. 但是當然, 我也知道這個疾病最大的問題是反復的復發, 只有部分的患者在三年之後可以達到完全穩定的地步, 還是有一部分的患者可能會進行到「換肝」的地步. 所以回到先前的問題「這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 多久可以治癒?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其實這個疾病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因為小於五成的患者可以治癒, 復發是常常發生, 時間通常會拖的很長. 後遺症主要在於類固醇的副作用, 就是長不高. 因為類固醇會影響生長發育. 於是最近, 我們又回去看兒童內分泌科了. 回想起來這兩年, 也真的是非常驚險. 每次回診抽血就像是抽獎一樣, 心情起伏很大, 由醫師來判斷生死. 雖然直到現在還沒到個盡頭, 但我想經歷這段過程, 或許也是幫助我更了解我治療患者家長的心情. 縱使, 我們的顱顏孩子, 其實只是需要「整形手術」而已.
0 評論
發表回覆。 |
作者一位女整形外科醫師, 以小兒顱顏手術為職志。 類別
全部
封存檔
十二月 2024
|